《客家學術論談》

| | | 轉寄

第一pái讀客語聖經

我係高雄縣美濃客家人,m̀係基督徒,從來m̀識去過教堂,也m̀識讀過聖經。筆者讀中山醫學大學台灣語文學系ke時節,林俊育長老教我班台語電腦,他也pûn我參加客語信望愛工讀ke機會。Liá下我讀台北教育大學ke台灣文化所,因為oi學寫客家話ke報告,林長老安排我去艋舺教會聽麥煜道牧師(Rev. Paul Mclean)講道。Liá係我第一pái上教堂、讀聖經,林長老也送我客語聖經lâu 他共下整理汕頭客語聖經(1924年)資料,oi我做現代客語聖經lâu汕頭客語聖經ke比較研究,我就拿來寫我ke termpaper,下背係我ke心得lâu大家分享。

聖經在英文底背稱做 “The Bible”,liá-ke辭係來自希臘文 “biblia”,意味「典籍」ke意思。Liá本「典籍」不僅係基督徒ke精神食糧,其文學成就更奠基它ke歷久不衰。扣除聖經ke手抄本之外,根據台灣聖經公會網站,聖經譯本ke正式出版:「截至2003年底,聖經在全世界各地已經用2,355種語言出版(含單行本);由聯合聖經公會銷售ke聖經(含單行本)在2003年有四億三千一百七十四萬一千二百九十一(431,741,291)本」。由此可見,聖經係一本跨越族群ke經典名著,它ke影響力實在係不容小看。

基督教傳入、羅馬字lâu客語聖經係彼此相關;無論係汕頭客語聖經譯本抑係現代客語聖經譯本,全部係用羅馬字當成書寫策略。綜觀來看,當時台灣ke白話字(即係羅馬字)在推廣上並不順利,白話字ke使用也限在少數人之中,儘管蔡培火等有力人士ke大力推動,礙於日本殖民政府政策lâu台灣人民ke接受度,羅馬字運動在日治時期一直趨於劣勢。從1880年代以來,出版ke台語聖經用Ho-lo為主,雖然當時台語he包括Ho-lo lâu客家話,m̀-ku至1920年代之際,客語聖經ke位置一直處在台語聖經ke邊緣位置,致使1924年在汕頭出版ke客語聖經盡少人知,造成多數人將Ho-lo語寫成ke聖經lâu台語聖經劃上等號,不知有客語聖經ke存在。

巧妙ke係,汕頭客語聖經譯本lâu現代客語聖經譯本兩者出版時間距離將近七十年,筆者發現,前者出版在大陸lâu後者出版在台灣ke聖經,kì-teû在詞彙上看似無mak相同,其實兩者ke變化係有跡可循,m̀係個成體系、互不相容。有鑑於此,我希望藉由兩聖經詞彙ke歸納比較,試圖找出其變化ke規律性,瞭解語言間彼此ke影響性lâu共通性,進而幫助客語推廣lâu學習。